10月27日,在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开幕式上,《全球尺度可持续发展科学监测报告(2025)——地球大数据视角下的十年进展》发布。凭借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积极行动,我国成为平均贡献度最高的“正向贡献者”。
该报告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牵头,汇聚来自全球21个国家、40余家科研机构与国际组织的专家,基于全球尺度高时空数据产品,对2015年以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十年进展进行多维度“科学体检”。
当前,联合国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评估主要依托于各会员国自愿提交的国别统计数据,难以实现全球覆盖一致、时空连续可比的高精度监测,限制了从全球整体视角进行快速、客观研判的能力。为突破传统数据的固有局限,报告系统性整合卫星遥感、地面传感网络、社会统计调查等多源地球大数据,针对18项具有高空间异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建立了独立、标准化的科学监测体系。
自2015年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整体进程远低于预期。在监测的18项指标中,仅SDG6.6.1“湿地面积”全球整体处于阶段性(2015年-2022年)“无净损失”的状态。多达11项指标面临“显著挑战”或“重大挑战”。其中,更有8项指标呈现明确的退步趋势,表现为人均耕地减少、地下水储量下降、溶解氧浓度降低、森林覆盖减少、人均人为二氧化碳排放上升等,涉及粮食安全基础、水资源可持续性、海洋生态健康、陆地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应对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方面。这表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风险正在累积,亟须各国强化行动力度。
报告通过测算15项具有国家自主贡献特征的指标进行综合,中国、加拿大、巴西、挪威等国凭借在生态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领域的积极行动,成为排在全球前列的“正向贡献者”。其中中国15项指标平均贡献度5.84%,居全球首位,体现了在推进全球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国际责任与担当。
针对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建议,依托技术促进机制、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等平台,加快填补数据缺口,提升评估数据的完整性与时效性;深化“食物-水-能源”等可持续发展目标关联分析,最大化协同效应,避免单一目标推进导致的资源浪费;基于空间差异化评估结果,优化政策与资金配置,完善包容性公平治理体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说,当前,距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仅剩不足5年,全球合作至关重要。报告的评估方法体系与研究成果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将为可持续发展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循证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行动在最后关键阶段加速推进。
原文链接: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8fffe34e4b0221b9beec2b4.html

动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