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17日,第三届数字农业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农业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数字农业专委会”)、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西南交通大学等联合主办,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会议以“空天信息与智能技术驱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数字农业领域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晏启祥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以及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测绘遥感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的突出成果;他期望,以此次研讨会为纽带,构建与数字农业领域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常态化机制,为建设数字中国、农业强国贡献交大智慧。
会议主席、专委会主任委员、空天院研究员吴炳方,及大会共同主席、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吴文斌先后致开幕辞,剖析了当前我国和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数字技术是破解难题的关键力量,分享了目前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优先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当前在数字农业领域面临研究与应用、核心装备智能化、数据共享机制、国际标准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呼吁通过高水平学术交流凝聚共识,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与产业生态深度协同。会议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朱庆主持。
本届研讨会采用了主旨报告和圆桌讨论形式,旨在回归学术交流本质,让资深专家与青年学者拥有平等的交流和发声机会,充分彰显了学术交流应有的开放、包容和公平性。会议共设置6个主旨报告,包括《数字农业的一些思考》(报告人:吴炳方)、《关于智慧耕地的一些思考》(报告人:吴文斌)、《准实时地块级农作物全球泛化云端全自动制图关键技术与实现》(报告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潘耀忠)、《粮食生产大数据平台研究进展》(报告人:长安大学教授杨贵军)、《智慧灌溉技术与实践》(报告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文勇)和《光谱信息空间聚类驱动的多尺度稻瘟病早期监测》(报告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程涛)。报告从前沿方向展望、技术革新、产业融合、政策导向、生态构建及未来趋势六大维度,系统勾勒了数字农业及其关联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动态,深度解析了当前研究前沿的核心突破与关键瓶颈。
在随后的圆桌研讨环节通过1-2小时深度对话机制,学者、产业代表与青年研究者聚焦技术攻坚痛点、多元应用场景落地路径及产业链协同需求等问题,展开了多层次、跨领域的开放性思辨。不仅显著拓展了学术探讨的深度与延展性,更搭建起公平开放的交流平台,让青年学者得以沉浸式参与数字农业国际前沿话题的圆桌对话,在与资深专家的思想碰撞中拓宽视野,在技术难点的集体研讨中锤炼问题分析能力,在观点表达与思路交锋中提升学术沟通素养。这种“实战式”交流模式,为培养具备跨领域视野、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一代数字农业科研人才,夯实了实践基础。
会议期间,数字农业专委会组织召开了第三届委员第三次工作会议。专委会听取了秘书长张淼副研究员作的专委会工作报告,委员们围绕“优化研讨会组织形式”“推动跨领域技术合作”“加强青年学者培养”“优化专委会工作机制”等议题建言献策,强调专委会的生命力在于学术交流的质量,需要采用更多的形式加强学术工作,提高数字农业专委会的学术品质,为推动空天信息、智能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度融合注入新活力,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科技创新动力。专委会审议通过了不记名投票方式新增的80位专委会委员名单,进一步夯实了数字农业领域“国内主流、国际领先”的专业队伍基础。
第三届数字农业学术研讨会合影
动态新闻